1、让我们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在此,请允许我分享一个可以说曾启迪了我人生的经历。那是我大二那年的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11:30,当大多数同学都加入到了校园各处的派对中把酒言欢的时候,我在我们图书馆碰到了一个我物理课上同学,David。他正横躺在沙发上,很专注地阅读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。因为我知道这哥们没有在上任何哲学课,而且又是工程专业的,所以我很疑惑地问:“Why are you reading this?” (你为什么要读这个?)然后David回答我说,”Why CANT I read this? ” (我为什么不能读这个?)夸张的说,那个时刻,David的头上我分明看到了一圈圈的圣光—这是对知识最本质的热爱,求知仅仅是因为喜欢,也就是英文中的intrinsic pleasure。在当下“读书无用论”大行其道,很多人文基础学科(如历史)因为缺乏直接的社会应用从而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时候,我想我会感谢是我的大学,确切说是那些我周围的同学,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和那无法掩盖的,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喜爱,让我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。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?一个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微积分和统计正态分布?因为我们想透过历史了解社会的变迁,通过数学感受严密推理的乐趣,不为更高的GPA,不为更高薪水的工作,只是想满足一个“人”对于了解自身和周围这个世界的好奇心。当有一天我在费城的火车上看到我前后左右所有的乘客都人手一本“口袋书”安静阅读的时候,我为自己出门居然没有带“精神粮食”而脸红,最后只好从地上捡起了一张貌似是“治疗秃头广告”的报纸滥竽充数了。2、包容差异,拥抱多元世界的共存多元化,英文中的diversity,一直是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在宣扬和坚持的价值感。也就是因为对于多元化的推崇,这才给了像我们中国学生这些国际学生前去就读的机会。从表面意义上分析,如果一个大学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兴趣,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群体,甚至拥有多样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,每一个个体就可以“他山之玉可以攻石”的心态,博采众长,开阔视野。